【西方三大定律】難道你只知道墨菲定律?沒聽過派金森定律、彼得原理?

墨菲定律相信很多人都聽過,尤其當你說一件事情很肯定的時候,身旁的人會說:欸~小心「墨菲定律」!!!

那什麼是墨菲定律?還有,你知道除了「墨菲定律」之外其實還有「派金森定律」、「彼得原理,並稱「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」,也被稱作「西方管理學三大定律。」

20世紀西方管理學三大定律

墨菲定律(Murphy’s Law)

起源

美國空軍基地的上尉工程師愛德華·A·墨菲,一九四九年和他的上司史塔普少校,在火箭減速超重試驗中,因儀器失靈發生了事故。
墨菲發現,測量儀表被一名技術人員裝反了。由此得出了個教訓:「如果做某項工作有多種方法,而其中有一種方法將導致事故,那麼一定有人會按這種方法去做。」

定義

墨菲定律:「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錯,就一定會出錯。」,指任何事情只要有發生的可能性,這件事情就一定會發生。
主要內容:
一、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。
二、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。
三、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。
四、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,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。

相關分享

分享有趣的墨菲定律影片,裡面有個觀念說的很對,很多人會誤解墨菲定律,是「有機率出錯的事情就一定會出錯」而不是「越不希望發生的事情,就越會發生」!

尤其在工廠上班不要說出良率很穩定,都沒什麼異常的話語,小心沒多久就給你來個連環爆了。注意:墨菲定律!!!

書籍推薦

墨菲定律-于珊

本書分成兩大部分,一是墨菲定律的十八種生活心理學效應,另一則是關於潛意識開發的「墨菲心想事成法則」,深入了解墨菲定律對於職場上和人生上的定律都很有幫助。

優惠價7折
245
墨菲定律-張文成

本書從自我認知、經濟管理等方面入手,作者引出了數十條心理學、管理學相關的定律和法則,像羊群效應、踢貓效應、沉錨效應、跳蚤效應、青蛙效應等等,對於理解社會和人性頗有助益。

優惠價79折
213

帕金森定律(Parkinson’s Law)

起源

最早出現在1955年《經濟學人》中的幽默短文,由英國作家西里爾·諾斯古德·帕金森提出:「在工作能夠完成的時限內,工作量會一直增加,直到所有可用時間都被填充為止。」

帕金森更透過長期調查研究,出版了《帕金森定律》(Parkinson’s Law)一書,發現一個人做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差別如此之大:他可以在10分鐘內看完一份報紙,也可以看半天;一個忙人20分鐘可以寄出一疊明信片,但一個無所事事的老太太為了給遠方的外甥女寄張明信片,可以足足花一整天:找明信片一個鐘頭,尋眼鏡一個鐘頭,查地址半個鐘頭,寫問候的話一個鐘頭零一刻鐘……

定義

帕金森定律:「在行政管理中,行政機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,行政人員會不斷膨脹,每個人都很忙,但組織效率越來越低下。這條定律又被稱為“金字塔上升”現象。」
帕金森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:一個不稱職的官員,可能有三條出路。第一是申請退職,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;第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;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。
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,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力;第二條路也不能走,因為那個能幹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;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。於是,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,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。兩個助手既無能,也就上行下效,再為自己找兩個無能的助手。如此類推,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、效率低下的體系。

相關分享

帕金森定律也是大多職場的弊病,在正常上班時間內,當你工作效率越高做的越快,會換來什麼?
只會換來更多的工作,因為一樣固定月薪。頂多績效好一點多個幾百塊,當體系差的公司,沒有良好的績效制度,員工就會出現「做這麼多、做這麼快幹嘛」的念頭,拿多少錢做多少事,能混就混,有沒有聽過最近盛行的「摸魚哲學」

摸魚哲學的核心 ─ 「在上班時間能混就混」,例如:去廁所蹲一下就是幾十分鐘,在裡面滑滑手機;去茶水間泡泡咖啡還要用濾掛式慢慢滴或是洗杯子洗很久、常常去裝茶水;去吸菸室抽抽菸兼聊天或滑手機。
如果做不完需要加班,那就加班「慢慢做」,反正,「做的越慢,加班費越高,薪水越多!」
所以,帕金森定律的觀點對於公司制度是極其重要,尤其是領導職位!

書籍推薦

帕金森定律-陳立之

決定做事效率的並非時間,而是對事情所處形勢的認知、對事情的重視程度,做事情的習慣和方法,這本書指導你走出帕金森定律帶來的生活和工作困惑。

優惠價87折
167
帕金森定律-徐志晶

本書通過一系列現象描述和心理剖析,揭示帕金森定律發生作用的內在條件和根源所在,此外,更收錄關於帕金森定律的各種變體、衍生定律以及與帕金森定律有內在聯繫的其他重要定律、法則。

優惠價87折
208

彼得原理(Peter Principle)

起源

管理學家勞倫斯·彼得在1969年出版的一本同名書,裡面所提出「彼得原理」。

定義

彼得原理:在組織或企業的等級制度中,人會因其某種特質或特殊技能,使他被擢升到不能勝任的高階職位,相反能幹的人才也可能因為不符組織的章程而反被踢出,最終留下的人都變成組織的障礙物(冗員或負資產)。

相關分享

公司真的有很多無能的人?你公司是否也有遇過,有的主管整天在忙,執行力卻是非常差,毫無用處和作為,常常做的事就是為了開會而開會。有沒有聽過「將帥無能,累死三軍」這句話,但往往這些主管都活的好好的,反而是底下有能力的先遞出了辭呈。
彼得定律-很寫實的企業等級制度病態,往往也是企業遲滯不前甚至是衰退的根源。

書籍推薦

彼得原理:暢銷50年商管巨作!揭露公司充滿無能人物的理由-Laurence J. Peter, Raymond Hull

本書是用黑色幽默的筆調,看起來很輕鬆,卻也準確地描述出職場不適任現象,引人省思。
本書更針對職場的不適任現象,提出恰當的解決方式,值得研讀學習。

優惠價79折
269
彼得原理:日子一久,每個職位都會由一個不能勝任的員工擔任-陳立之

本書對彼得原理進行系統性的解讀,更收錄關於彼得原理的各種變體和衍生定律和法則,讓我們深入瞭解組織問題。

優惠價79折
253

參考資料:
1.維基百科
2.MBA智庫百科
3.以上相關書籍

其他文章分享: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